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解读

关于作者

李泽厚,著名美学家、哲学家。出生于1930年的李泽厚成名很早,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因一场全国性的美学大论争而崭露头角。到了80年代,李泽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美学界,依次掀起了美学热、文化热、思想热。和一般意义上的专家、学者不同,李泽厚是一个领域异常开阔、个性异常鲜明的“思想家”,甚至没有什么“专业”,哲学、美学、社会、心理,他都涉足过;历史、政治、文学、艺术,他都研究过。 上世纪90年代,离开中国的李泽厚也把他的影响力带到了全世界,2010年纽约NORTON 出版社的世界哲学选本,编选了148位哲学家,其中就有中国的李泽厚。古往今来,全世界的美学家仅选了13位,李泽厚也赫然在列。李泽厚的学问是学贯中西的,所以,他的影响势必是世界的。

关于本书

《哲学纲要》是李泽厚中西哲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它集中反映了继80年代“美学热”后,李泽厚这几十年潜心研究、系统整理哲学的成果。所以,我们可以把《哲学纲要》看成一个总结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部书的内容主要由《伦理学纲要》《认识论纲要》《存在论纲要》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也是哲学的三大基本范畴。在伦理学这一块,李泽厚提出道德起源于人们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并且逐渐被神圣化和绝对化;在认识论方面,李泽厚提出了“实用理性”这一观点,强调认识的世界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而不是为了追求绝对的理性;最后在存在论这块,李泽厚提出了具备东方文化特色的“情本体”,提倡情感的满足才是人生的主要目的。

核心内容

美学大师李泽厚以西方哲学史的三大问题“伦理学”“认识论”“存在论”为基本框架,提出了一整套与西方哲学史不同,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能让中国式的生存智慧走向世界,还试图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在当代“活得更好”。 伦理学一道德的起源与作用道德起源于人们维护稳定的需要道德产生于一定时代环境下被神化的道德对社会起到教化的作用认知论—实用理性观点存在论-情本体概念认知世界应既重视实用又理性克制人生主要目的是情感上的满足实用理性存在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维方式中人生真理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这个体系让中国式生存智慧走向世界,还试图帮助我们活得更好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一、道德是如何产生,如何被神圣化的最核心的问题是道德究竟是什么?道德是如何产生的?李泽厚在本书中开宗明义地说:道德是人类在具体时代环境下,为了维持人类群体的存在而制定的共同行为方式或者标准。在这个定义中,有这样两点特别值得关注。首先是道德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类群体,也就是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另外一点是道德产生在具体时代环境下。
1. 道德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类群体 按照李泽厚的观点,这是人类做出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充分体现了人的自觉和理性。因为道德是服务于社会集体,而不是个体利益,甚至有时会损害个人利益。举个例子,原始社会的道德会要求个人把打猎所得都上交,但这就会妨碍他积攒个人财富。但是,这个人因为知道这个规矩是有助于维护部落的团结和稳定的,所以最终他会选择交出自己的猎物,遵循这个道德。这个观点是和西方很多伦理学家的观点相似的。 那么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怎么表现出来呢?在这一点上李泽厚的观点却几乎和所有人都不同,他认为道德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形式,是运用自由意志做出正确决定的行为。请注意,不是外在压力下的选择,而是自由的、主动的心理过程。其他伦理学家看重道德的结果,而李泽厚却更看重道德的心理过程。
2.道德产生在具体时代环境下 我们再来说一下什么是道德产生在一定时 代环境下的,换句话说,道德原本不是绝对的,是产生在具体的条件下,因此道德也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孝顺这件事情,人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养老、敬老的道德习惯,在一些原始部落里,甚至有杀老、弃老的事情存在。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提出了孝顺这一道德要求。 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产生的?或者说道德是如何被神圣化的?作者认为教育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比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就使传统道德变得神圣化。在科举制的要求下,古代学子入学先学“礼”,这种原本产生在具体社会条件下的儒家传统,如今却通过教育的方式被固定下来,而且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深化。当道德以教条的形式出现在课堂的时候,它就具备了神圣性。比如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那就是小时候对写在课本上的东西深信不疑,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而且是崇高的,不可冒犯的。所以,教育成了道德神圣化的最好途径。在经过一干多年的教育之后,来自儒家的道德观念终于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且被权威化,绝对化,成为信仰。道德的原本意义自此发生了变化。 作者发现了道德的变化后,进一步提出了“社会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两个概念,来区分两种不同的道德。社会性道德更符合道德的本意,强调道德的社会性,是具体社会环境下的产物。而宗教性道德就是那种被神圣化的道德观念。

二、实用理性的形成

实用理性这个词,不是西方的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主义的结合,它更像是中国哲学诞生的一个幽灵概念,既无迹可寻,又无处不在。 具体来说,实用理性是分为两部分的:首先它很少作纯粹的抽象的思辨,反而关注现实生活,事事强调实际、实用,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这听起来很像是实用主义,什么有用就用什么呗,还真不完全是,实用理性既强调实用,又强调理性,这也是我们要说的第二部分,实用理性主张以理节情的行为模式,也就是不让非理性的情欲横行的意思。这个理性主要指君子德、天道等,它规范、制约着实用性不能乱来。同时也以理性克制非理性的欲望。总体来说,实用理性是对人生世事采取一种既乐观进取又清醒冷静的思维态度。 实用理性这个概念是李泽厚独创的说法。他认为实用理性是中国人认识世界、做人处事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心理。中国人就靠这个生生不息,同时和世界其他民族不一样。 为了证明实用理性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思维方式,李泽厚对中国文化传统做了一个梳理。他将实用理性和儒家、道家、墨家等学说都联系起来。 我们再补充一点,实用理性和西方的纯粹理性是怎么不同的?这里最大的区别在于实用理性既强调理性,又强调生活,而且,生活大于理性,理性是为生活服务的。但是西方的纯粹理性是怎么说的呢?比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它是指不考虑具体历史,认为必然存在着一种绝对的理性;或者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这也是不考虑现实世界,认为必然存在着一种先天的理性;再比如胡塞尔的纯粹意识,这是指不考虑人类大脑,认为必然存在着一种独立的理性。这些理性都是李泽厚先生所批评的,他认为中国的实用理性是历史地形成的,它帮助我们解决了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活的问题,而且这也是我们的政治智慧的来源,比如改革开放时期的黑猫白猫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三、“情本体”的具体含义,以及与西方哲学的区别

存在论研究的是人活着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终极目的。那么在李泽厚看来,人该以什么为目的呢?为了回答这个终极问题,李泽厚提出了“情本体”这个概念,本体就是本质、本原、根本的意思。情本体,就是说我们把情感的满足放在人生意义的第一位,主张以情感为根本目的,人才能活得好。 事实上,围绕着“怎样活得好”这个问题,西方哲学不断地探索,并给出了各种答案。比如,上帝能让人活得好,这就是基督教的存在论;道德能让人活得好,这就是道德主义的存在论;语言逻辑能让人活得好,这就是分析哲学的存在论;欲望满足能让人活得好,这就是快乐哲学的存在能让人活得好,这就是快乐哲学的存在论;真理能让人活得好,这就是理性主义的存在论;最后,康德、黑格尔等甚至提出了美,认为美能让人活得更好,由此诞生了一门学科,这就是美学。 但是李泽厚认为,我们需要一种独属于中国传统的生活观,所以他提出了“情本体”的概念。李泽厚之所以强调情的重要性,是因为他看到了情的本质。那就是这种情感实际上来源于人的各种动物本能,比如性本能,或者求生本能。但这种本能大多不便于直接发泄出来,所以人们会将这种本能转化或者提升,具体的方式就是创造理性化的,容易被人接受的人伦关系,而情感就是在这些人伦关系中产生的。换句话说,情感是人本能的衍生,是人生最真实的东西,最能切身感受到的。所以当讨论到人生意义或者目的的时候,绝不能忽视情感。 而相对于情感,不管是宗教,还是理性,都是一种先验的存在。也就是说,他们是人生之外的东西,是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的,而且还是强加给人,不是从人内在最本质的需求出发的。所以,李泽厚的“情本体”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肯定,换言之,也是对现世生活的一种肯定。 为了具体表现这种对现世生活的肯定,李泽厚举了孔子的例子。故事是说有人问子路,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觉 得太难以概括了,所以就没有回答。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自己总结道:我这 个人啊,发愤读书,乐以忘忧,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快要老了。李泽厚从这个例子中总结出孔子实际上是一个很欢乐的人,这种欢乐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和享受上。 我们可以看出,李泽厚的“情本体”从对人的情感上肯定,延伸到对人世俗生活的肯定,他把这一切当成人的目的。这种观点传达出这样一种最简单,却最真实可靠的信息:不要去超越人世之外的地方去寻求人生的真理,因为人生真相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柴米油盐之中,在七情六欲之中。感受生活,追求情感的满足,这才是人的终极目的。而所谓绝对的真理,或者宗教,终究是有些虚无缥缈的,是拒绝现实生活的,如果把这些当成人的目的,很可能终其一生,追求的不过是一抹若有若无的影子。 情本体是李泽厚先生的创造,也是中国哲学关于“存在论”的回答和交代,他提出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哲学对抗的。 金句 1.道德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形式,是运用自由意志做出正确决定的行为。 2.道德分两种,一种是社会性道德,称之为“低度道德”,一种是宗教性道德,称之为“高度道德”。 3.实用理性这个词,不是西方的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主义的结合,它更像是中国哲学诞生的一个幽灵概念,既无迹可寻,又无处不在。
4.不要去超越人世之外的地方去寻求人生的真理,因为人生真相就在我们的生活之 中,在柴米油盐之中,在七情六欲之中。 5.《道德经》的辩证法逐渐被人运用于生活中,实用的色彩愈演愈烈。
js红宝书你不知道的JavaScript(上卷)